业内有问:眼下,建筑业即将进入寒冬?想多了吧,现在最多只是初秋,接下来的几年会让您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寒冬!
2001年,中国GDP规模约11万亿元,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45893个,建筑业总产值1909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6462亿元。2021年,中国GDP规模达114万亿元(21年间增长超过10倍),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128746个(比2020年增加约12000个,21年间增长约2.8倍),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93079亿元(比2020年增长11%,21年间增长约15.3倍),建筑业增加值80138亿元(比2020年增长2.1%,21年间增长约12.4倍)。2001-2021年,建筑业野蛮发展,成立了很多“新企业”。
表面上看,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倍数比GDP的增长倍数高,但考虑到建筑企业数量的增长倍数,21年下来,平均每家建筑企业的增加值反倒只有此前水平的44%!建筑企业平均产值增长的倍数比平均增加值的倍数高了25%!这说明大部分建筑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缓慢。经统计分析,2021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量增速继续放缓,行业产值利润率已经连续五年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大、中、小、微型企业的标准,可以将营业收入指标大于6000万元且小于8亿元、资产指标大于5000万元且小于8亿元的定位为中型建筑企业,将营业收入指标大于300万元且小于6000万元、资产指标大于300万元且小于5000万元的定位为中型建筑企业。
截至2021年底,全国拥有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数是748家(占全部总承包资质企业数的0.21%),其中国企占比为55.88%、民企占比为44.12%;拥有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数为13068家(占全部总承包资质企业数3.65%),其中地方机构占0.85%、国企占18.85%、民企占80.30%;拥有总承包二级资质的企业数为56014家(占全部总承包资质企业数的15.64%),其中地方机构占0.88%、国企占8.50%、民企占90.62%;拥有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数为288403家(占全部总承包资质企业数的80.51%)。
在数十万建筑企业中,同时拥有特、一、二、资质的企业只有0.21%;同时拥有一、二、资质的企业不超过3.86%(0.21%+3.65%);剩下占比高于96%的企业最多只有二级资质。可见,建筑行业的芸芸众生是中小型建筑企业!
很多工程项目所谓的施工承包招投标多是拼人脉关系,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即使有志向好好做工程,但因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在围标串标大行其道的情况下很难中标项目,只能以劳务分包为主要业务。建筑企业的施工合同额一半以上来自房地产开发市场,而自2020年起,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下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市场上,工程建设方更逐步脱离对低要素成本驱动发展方式的依赖,要求工程承包方参与投资或提供“融建营”整体解决方案。国有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对外宣传不把追求利润作为第一目标,且安全和质量管理较大多数民营企业好得多。大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受资本实力、信贷资源、资质等级等硬条件及受经营能力、管理能力、骨干人才等软条件的双重制约,在面临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工程项目市场营销模式升级等机遇下,发展力不足、成长性有限。而在市场饱和、经济低迷、需求减弱、劳动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等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工程承包业务经营承揽与项目效益出现急冻式下降,发展停滞甚至生存困难!
粗略估算,过去一百年里,总计有51.6亿人丧生。第一大类死因是人类自身的疾病,四大因素: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约19.7亿人死亡、传染性疾病造成约16.8亿人死亡、癌症造成约5.3亿人死亡和身体并发症造成约2.78亿人死亡,总计造成37.58亿人死亡,占地球人口死亡原因的比例达到73%。第二大类死因是人为因素造成死亡,在过去一百年里共有9.8亿人因为各种人为因素导致丧生。人为因素主要分为六项:第一项因素各种事故造成约2.98亿人死亡,第二项因素凶杀(或他杀)造成约1.77亿人死亡,第三项因素主义信仰造成1.42亿人死亡,第四项因素战争直接导致约1.31亿人死亡,第五项因素致瘾物造成约1.15亿人死亡,第六项因素因空气污染造成约1.16亿人死亡。
人活世间逃不过“生老病死”,企业和人一样,不可逆转地走向死亡。中小型建筑企业经历创业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阶段,因自身因素或外部因素而消亡是必然的宿命。近年来,更多的事实显示超大型与大型建筑企业被投资催化或融资建造推动,纷纷长成了“怪异的”庞然巨物,而现在大多都要靠持续输血维生。越来越多的中小建筑企业负责人则意识到:属于他们或者包括他们的一个产业周期已经结束了。曾经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快速长成的神话,复制起来几乎再无可能,建筑行业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明星企业”了。“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
“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的泡沫还在苍白地讲故事,但“平均每家建筑企业的增加值”已经透露出了“盲目烧钱,臆想虚假需求的住宅开发”“超前建设,透支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好大喜功,布局与产业基础不匹配的工业工程”等表面场景背后的隐忧。2020年以来,隐忧未被解除,反而逐步放大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已呈现出鲜明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局面,未来,建筑业很可能只会留下国有建筑企业和少数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建筑企业。很多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老板说自己后悔创业、后悔从事建筑施工,发誓赌咒绝不会让子孙们继承产业。接下来的几年会难上加难,关注建筑行业的人们将看到大量中小型建筑企业消亡。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下,受产业链上游固定投资降速、同业低价竞争、工料机资源成本提升等因素影响,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当建筑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终结,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增大,大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因综合实力弱小而出现增长停滞、转型无望的衰老状态。
在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不少金融机构放款审批条件,“见到担保书就放款”,对担保企业的资产情况未尽准确调查职责。多年来的低门槛和高资金诉求,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基础设施建设方等甲方以工程承包合同为诱饵,引建筑企业上钩。乙方为甲方担保,成为工程项目建设的常见增信方式。而一旦金融业收紧房地产开发商、基础设施建设方等甲方信贷,那些以承接项目为目的为甲方担保的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因甲方资产状况恶化而触发担保还款义务,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说,这将成为造成企业破产的导火索。
商品房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带动了房屋建筑行业逐步进入“充分竞争”市场环境,拥有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及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国内超高层建筑、地标性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趋缓,这些企业的施工产能未能充分释放。无论这些资质等级较高的建筑企业,还是其余10多万家资质等级较低的建筑企业,大多深陷中低端普通住宅建筑施工市场,以最低价中标展开白热化竞争!中小型建筑企业为求生存,不得不通过层层转包的形式从其他企业手中获取项目,建设要求依旧,为了项目利润高过地板,不得不放大项目安全、质量风险。
营改增后,尽管增值税税率已降至9%,但中小型建筑企业进项管理规范性不足,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费用中,相当于把原有的3%营业税提高了若干百分点,可抵扣额度少,间接减少企业利润甚至影响现金流。营改增的持续影响犹如并发症,间接造成不少中小型建筑企业面临倒闭危险。
施工总承包低等级企业资质的申请、维护与升级成本高。建造师个人资质“挂靠”属于违规行为,但已形成实际的“市场交易”机制:房屋建筑一级建造师每年“挂靠”费用6-10万元,专业资质“挂靠”费用更高。中小型建筑企业因资质维护、升级等成本,以及“挂靠”企业缴纳投标费、管理费等支出,无法实现较高利润甚至亏损、停止运营。
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管理粗放,常见的问题包括: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质量不达标;项目策划内容过于宏观,施工计划细致程度不够,难以有效指导现场具体施工;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拖期误工等现象较为常见,而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现场施工单位与总部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流程冗长;部分建筑企业现场施工人员重视施工质量,但忽视不安全的隐患及因素,引发人身伤害事故发生。任何一项质量、安全事故,都可能使得中小型建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局面。
垫资施工成为建筑企业经营项目的“通行”做法。但中小型建筑企业越来越难以从银行获取,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或职工集资等方式进行融资。融资的利息通常较高,严重侵蚀项目利润及公司利润。一旦发生回款不畅等问题,建筑企业就会被负债压垮,有破产倒闭的危险。
中小型建筑企业无论是挂靠到其他大型企业,还是接受其他项目老板的挂靠,都会面临缴纳管理费或者缴交增值税降低利润率的状况。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问题,建筑企业就会被巨额赔偿金压垮;如果因短视而铤而走险虚开增值税专用,企业会触犯刑法而被处罚。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中小型建筑企业在苦于突破经营瓶颈制约的情况下不守诚信,因业绩作假、偷工减料、隐瞒事故等问题被行业主管部门处罚,即使侥幸得活,也难以掩盖失信行为。当企业陷入债务纠纷等困境遭上下游企业诉讼,或在企业互保情况下拖累同业,一旦被列入国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引发金融系统、供应链系统的连锁反应,停贷、断供,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继而破产。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PPP、城市更新、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融资建造特征的工程项目,大型建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具有规模优势、融资优势,综合实力较强,顺应形势转型业务结构。而中小型建筑企业,如果盲目乐观、自不量力,一旦所选择的项目因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转差而无法回购或履约,企业会为此付出破产倒闭的极端代价。
中小型建筑企业依靠机会型项目快速发展,凭借企业创始人亲历亲为、超限付出,可以形成较多的利润,但个案经验很难连续成功复制。如果企业决策者错误地判断形势,认为企业实力扎实,个人能力充分,未经周密准备就布局陌生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战略,可能企业很快会陷入转型发展的困境。很多忽起忽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不少是因为盲目扩张铺大摊子、过渡融资滥用杠杆,整体资源无法支撑企业发展需求,而引起系统性风险。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出台的地方政策,自行起草、自行解释,指挥脑袋,侧重部门利益化、利益法规化。各地大都采取行政、经济等措施,如规定在项目投标评分中,凡获本地建设项目奖项的企业加分,加大对本地建筑企业的保护,防止外地建筑企业的正常流入。
甲方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筑企业垫资,尤其是资金短缺的建设单位更要找一家有资金实力的建筑商垫资。尽管建筑施工企业对垫资满腹怨言,因为僧多粥少却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很多所谓的低价中标,使得筑企业根本没有利润,一旦回笼资金不顺利、付款不及时,就会产生一连串债务反。